春節到廈門過大年,不僅溫暖,風景美好,而且年味十足,美食誘人,那怎么玩才能體會到廈門的年味,廈門又有哪些特色美食,去哪些地方才更熱鬧呢?到了除夕夜,廈門到處燈火輝煌。家家
節到廈門過大年,不僅溫暖,風景美好,而且年味十足,美食誘人,那怎么玩才能體會到廈門的年味,廈門又有哪些特色美食,去哪些地方才更熱鬧呢?
一、廈門春節習俗
1、民俗活動
到了除夕夜,廈門到處燈火輝煌。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此外,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并插上用紅、黃兩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有圍爐吃年夜飯的習慣,也是廈門人最重視的。家長和子女圍爐吃年夜飯,以示來年全家團團圓圓。在除夕的年夜飯里,有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少的。比如菠菜,不可以切根,有頭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還有血蚶,閩南話說“蚶殼錢大賺錢”,將吃剩的蚶殼洗凈,灑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
吃完年夜飯后全家都要在圍爐旁,叫做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并且長輩要給小孩子分壓歲錢。
正月初一,人們都得早早起床,清早要先吃碗面線,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大家換上新裝到親戚家拜年。路上遇到朋友,都要彼此恭賀新年。
到了最后的元宵節,這天人們都會吃湯圓,鬧花燈、舞獅等活動。
2、美食習俗
火鍋:廈門人除夕吃年夜飯,大都愛吃火鍋,叫做“圍爐”合家歡;疱伷贩N多樣,如“一品鍋”、“鴛鴦鍋”、“四色鍋”等。由于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
年糕:廈門人把年糕叫做“米果”,品種多樣,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烏糖米果,并加冬瓜、紅棗、花生等;咸的有金瓜米果、菜頭米果、番薯米果,并加豬肉、蝦米等。
薄餅:薄餅是廈門人的一大發明,本名“婆餅”,用魚、肉、蝦、菜、筍、豆等用面皮包卷。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餅”。
圓仔:這里的圓仔便是元宵,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泥、筍肉、豬油都有。
二、廈門春節美味小吃
廈門的小吃很多,鼓浪嶼上更甚,廈門的傳統小吃總是和最受歡迎的某一攤點的店名或主人名字連在一起,黃則和的花生湯,烏糖的沙茶面,蓮歡的蠔仔煎,西門的土筍凍,賴厝埕扁食嫂的扁食,中山路的燒肉粽,局口的阿卿薄餅等等,這些隱藏在尋常巷陌的美味小吃就是廈門的一大特色。
沙茶面
廈門人從小吃到大的最普通最常見的小吃了,無論鬧市或深巷,沙茶面幾乎無處不在。
沙茶面好不好吃關鍵在于湯頭上。好的沙茶面湯,是用豬的大骨湯加上沙茶醬、磨碎的炒花生、煉乳等等熬制而成,面用的是廈門特有的油面,勁道彈牙,再配有豆芽菜,瘦肉片,青菜。食客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魷魚、腰花、豬肝、鴨腎、大小腸、糯米血、炸豆腐等。
扁食
北方也叫餛飩,廈門的扁食在餡料上和北方不同,用的是新鮮瘦肉和扁魚干合在一起打成肉泥,再用薄如蟬翼的面皮包裹成粒,湯是用豬大骨熬出來的,吃的時候再點綴些青翠的香蔥或芹菜末,撒些胡椒粉,味道清甜鮮美,讓你忍不住想吃第二碗。
就像豆漿配油條一樣,很多小吃都有約定俗成的搭配,扁食和拌面就是廈門人的經典搭配,由來已久,天經地義,有多少科學性沒人去深究,吃得有滋有味就好了。
燒肉粽
特點在于一個“燒”字,也就是非趁熱吃不可。加料燒肉粽里有板栗、紅燒肉、蝦干、香菇、干貝、花生、蓮子、鹵蛋等等,肉粽的米是糯米,事先炒過了,包好后的粽子要等開水煮沸時才下鍋燒,煮好后撥開棕衣,香氣撲鼻,粽子色澤紅黃閃亮,味道香甜,油潤不膩。
溫峰小吃店的小份面線糊+腸子+油條(地址:龍頭路200號)

鼓浪嶼黃則和附近,沒有招牌,看門牌號和人氣就能找到了。這種連招牌都沒有,店名只能在營業執照上找到的小店,也能有那么旺的人氣,可見水準著實不俗。
類似于爛糊面的存在,但是面是很細很短的那種。煮得爛爛的,很適合早餐暖胃。湯頭據說是用的是煮豬雜的湯,非常鮮,而且濃稠,浸了湯汁的油條異常地美味。腸子弄得很干凈,但是煮的火候還差點,不夠嫩,但是吃口還是很香的。
這么一碗熱乎乎地喝下去,清晨在日光巖看日出看得發冷的身子就這么暖過來了。
土筍凍

竹筍凍
應該算是廈門最神奇最獨到最有創意的一種小吃了。晶瑩剔透,圓滾滑溜的土筍凍以富有彈性,質地柔韌脆嫩,味道甘冽鮮美,一旦落地,能蹦跳兩下的為極品。吃時澆上上調味的醬油醋、芝麻醬、黃芥末和廈門的蒜茸辣醬,配以酸甜蘿卜、香菜等,一股腦塞入嘴里,芥末狂放激越的刺激和土筍凍清冽甘甜的原味及冰涼彈牙的Q感,滿嘴的神奇讓味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土筍凍是由野生于沿海江河入海處咸淡水交匯的灘涂上,學名叫做“星蟲”的一種環節軟體動物做成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完全靠星蟲所熬出阿膠一般的膠汁自然成“凍”的,因此形成了土筍凍出不了遠門的特性,惟有到產地才能一飽口服。
所謂的凍,口感有些像Q一點、硬一點的果凍。相比之下,我自然是更喜歡里面脆脆的、又不失韌性的土筍。
后來也吃過其他攤子的土筍凍,感覺西門家的還是以調料見長——辣椒醬、花生醬、芥末醬,外加薄薄的腌蘿卜片,滋味相輔相成,冰鎮之下清爽可口又有回味。
海蠣

海蠣煎
又叫蚵仔,絕對是廈門人的碗中寵物,過年時一定要吃一碗蚵仔面線的。以海蠣為主要原料的海蠣煎是另一道廈門名吃,這道小吃,看似不難,但家里做的終歸不如外面做的好吃。
海蠣煎選用的是黑耳白肚,個頭小小的海蠣珠,味道很是鮮美。拌和青蒜、韭菜、地瓜粉,攤入油鍋,兩面煎透。講究一點,還要在入鍋后,再攤上打散的蛋液,一道煎熟。起鍋時,撒點胡椒,放點兒香菜,吃時再蘸上芥辣、辣醬,好吃的簡直連舌頭都會一起吞下去。
白灼章魚

白灼章魚
很大只的章魚切塊之后放入各式調料,章魚入口滑嫩,非常入味。
葉氏麻糍
島上大名鼎鼎的小吃。說是唯一允許占道經營的店喔,真牛!買了兩個捧起來就吃,真香!軟軟的糯米皮,包著芝麻花生之類的香物,咬上一口,滿嘴的狼狽,卻又是滿嘴的滿足。鼓浪嶼店在BBC老店門口,中山路店在步行街靠近太平路的地方。
占道經營的小攤,賣的是1塊錢一個的小零食,軟軟弱弱的糯米里包裹著糖粉、花生粉、芝麻粉混合成的餡料,外面再混上一層芝麻。很香,但并不覺得非常甜。

八婆婆燒仙草(地址:太平路22號,中山路工行和老虎城之間的路)
門面極小,似乎還沒有“街客”寬。奶茶、蜂蜜二選一,2.5元一杯,好便宜,性價比一流了。半杯燒仙草,小半杯大紅豆、花生、芋圓,奶茶是拿來添杯子里的縫隙的。最愛是芋圓,QQ的、富有彈性,口感極佳。
燒仙草和龜苓膏多少還是有些相似之處,只是密度沒有那么大,中藥味道也淡很多,和著奶茶吃的話,完全不會遮蓋掉奶茶的味道。對了記得要加蜂蜜的哈。
原巷口魚丸的魚丸湯、炸五香和燒肉粽

魚丸
魚丸湯是6塊錢6個包心魚丸。魚丸皮和魚林港的現做魚丸水平差不多,吃不出面粉的感覺,口感小Q,就是太薄了不過癮。其實更喜歡餡的味道,鮮中可以品出些甜味,肉松松的。湯么,放了味精、油和蔥的水,嘗了一下就沒有再喝。
炸五香,6塊錢2個,每個切成3小段。豆皮裹了五花肉丁、馬蹄丁外加蔥花、五香粉調制,卷成卷下鍋炸。外皮炸得略微有些脆感,一點都不老,內陷塞得很緊實,彈性十足,是我喜歡的口感。
龍頭魚丸店的小份魚丸湯(地址:龍頭路183號)
5塊錢6個魚丸,比原巷口的小些。魚的味道不相上下。但是餡不是我喜歡的,餡里主要是油,肉只有一點點。
店面有些簡陋,有兩張桌子是擺在街上的。
路邊攤子上賣的綠豆餅 紅豆餅,還有用面和雞蛋混在一起煎出來的餅加上配料,相當好吃。
所以說即使沒有華麗的外表也依然掩飾不住他美味的光輝。

馬拉桑
沒喝‘馬拉!,等于到鼓浪嶼沒喝過果汁!新鮮的水果,當著你的面現榨,草莓汁是整整一袋子草莓做的;橙汁是好幾個橙子榨出來的;菠蘿汁是大半個菠蘿搞定的……絕無任何添加劑,絕對貨真價實,而且大部分都只要5元錢。走累了抄起一杯,別提多幸福了。
很新鮮的鮮榨果汁。味道嘛,水果汁嘛,喝的就是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