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伯蕭·《難老泉》
當鋪,錢號,窄軌道,已經隨著土皇帝的覆滅最后湮沒了;煤炭,汾酒,老醋,卻在人民的生活里廣泛散發著熱力和芳香。山西是個寶地,太行山、呂梁山象兩只巨大的膀臂從東西兩面環抱著它;黃河、汾河象兩條鮮血流注的動脈滋潤著它。谷物和礦藏顯示著大地的富饒,抗日戰爭的業績歌頌著人民的英勇。這里的高山、密林,城鎮、村落,哪里沒寫過可歌可泣的故事呢?二十幾年前在游擊隊里跟這個地區建立起來的血肉感情,現在依然是熾熱的。象回故鄉一樣,帶著濃摯的懷想我們踏進了山西。
山西的省會太原,是一座古老的美麗的城市。滾滾的汾河從城西流過。東有東山,西有西山,北有臥虎,南有雞籠,太原正好坐落在一個肥沃的盆地里。城里一片黑瓦房,密密匝匝,處處是高墻深巷,幾進的庭院。不過比起解放后的新建設來。舊城顯得太局促了。在宏偉的建設規模里。舊城只能算一個小小的角落。新建設中,不說別的,只城外一條寬闊的迎澤路,兩旁就都是四屆五層的高樓。迎澤路向西延伸,橫跨汾河是一座十八個橋墩的迎澤橋,橋又寬又平,一直伸到西山腳下。這里矗立著多少廠礦的煙囪,濃煙彌漫,告訴人新興的工業是多么發達;街街巷巷熙來攘往的人群,有說有笑,呈現著一種繁榮的景象,歡樂的氣氛。
過迎澤橋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里,是晉詞。在晉飼,我們訪問了“難老泉”。
“難老泉”,聽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不必看見,就仿佛已經看見了。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在《滕王閣序》里王勃慨嘆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比較起來,這難老泉實在值得叫人贊賞羨慕。
泉,論歷史,實際倒是很老的。從地質考察,據說有兩萬萬年或者三萬萬年呢。據文字記載,“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古時候的晉國因晉水得名。晉國若是從“桐葉封弟”說起,到現在也該有三千多后了吧!巴┤~封弟”的故事,歷史傳說是這樣的:
西周初年,武王姬發死后,他的大兒子姬誦還很小,就由周公姬旦扶助做了國君,就是成王。有一天,姬誦和弟弟叔虞在一塊兒玩,他把一個桐葉剪成圭形,送給叔虞說:“我拿這封你吧!笔逵莅堰@件事告訴了周公,周公就問姬誦:“你要封叔虞嗎?”姬誦說:“我是跟弟弟說著玩的!敝芄f:“天子無戲言!庇谑羌дb就把叔虞封為唐的諸侯。叔虞到了唐.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領導人民改良農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漸安定富裕,就成為唐人愛戴的封建領主。
叔虞死后,他的兒子燮,因為境內有晉水,就改國號為“晉”。山西簡稱晉省,就是從這里來的。后人為了紀念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一座廟把奉他,這就是“晉祠”。
晉祠坐西向東,前臨曲沼,后擁危峰,水秀山明,風景是很幽美的。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笨磥頃x祠在北魏以前就有了。當初也許規模并不很大,經過北齊高歡父子在這里起樓閣、筑池館;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寫了《晉祠之銘并序》碑;宋仁宗趙禎又在晉祠西端為叔虞的母親邑姜修了宏偉壯麗的圣母殿,一代一代重修增建,現在已經成了一組祠廟建筑群。里邊殿堂樓閣,亭臺橋訪,足有三百多項名勝古跡。象“魚沼飛架”、“蓮池映月”、“雙橋掛雪”,每一種景物都各具形勢,各有特色,引人人股。其中“晉詞三絕”,更深深吸引著游人的欣賞和留連。
“晉詞三絕”,一絕是“宋塑侍女”。在圣母殿里圍繞著邑姜鳳冠霞帔的坐像,有四十四尊侍女塑像,據說是宋朝的作品。塑像塑得精致、細膩,一個個都象活的。雖然身體的豐滿俊美,臉形的清秀圓潤,神態的婉約自然,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四十四尊四十四個樣子。有的象在沉思,有的象在凝視,有的象在緩歌徐吟,有的象在低聲細語,還有的微笑,有的輕顰,……衣裳,服飾,顏色,一切都那樣逼真。走近去,你仿佛會聽見她們說笑的聲音,會感覺出她們呼吸的溫馨! 《^是“古柏齊年”。傳說西周初年這里栽有兩株柏樹,因為同樣古老,所以叫“齊年柏”?上в幸恢暝谇宄拦饽觊g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橫臥如虬龍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側。另有一株“長齡柏”,傳說是東周時候栽的。
三絕就是“難老泉”。
“難老泉”的來歷,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晉祠北邊二十里地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姑娘,嫁給了晉祠所在地的古唐樹。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讓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擔水。水源離家很遠,一天只能擔一趟。婆婆又有一種脾氣,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擔水的困難,不許換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擔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牽馬的老人,要用她擔的水飲馬。老人滿臉風塵,看樣子是遠路來的,柳氏就毫不遲疑地答應了,把后一桶水送給了馬?墒邱R仿佛渴極了,喝完后一桶水連前一桶水也喝了。這使柳氏很為難:再擔一趟吧,看看天色將晚,往返已經來不及了;不擔吧,挑著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罵。鞭撻。正在躊躇的時候,老人就給了柳氏一根馬鞭,叫她帶回家去,只要把馬鞭在甕里抽一下,水就會自然涌出,漲得滿甕。轉眼老人和馬都不見了。
柳氏提心吊膽地回家,試試辦法,果然應驗。以后她就再也不擔水了。婆婆見柳氏很久不擔水,可是甕里卻總是滿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發現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許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馬鞭在甕里亂抽一陣,水就洶涌噴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勝村找柳氏。柳氏正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綹頭發往嘴里一咬,一氣跑回古唐村,什么話沒說,一下就坐在甕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出,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
這故事的題目叫做《飲馬抽鞭,柳氏坐甕》。晉祠背后的山叫懸甕山,《山海經》里說:“懸甕之山,晉水出焉!边@大概就是“柳氏坐甕”的根源。泉水從一丈深的石巖里涌出來,真有點象從甕里涌出的樣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鐘一點八噸。流水永遠不停,雨澇不增,天旱不減。水微溫。通常是攝氏十八度。泉水澄清碧綠,象瀉玉潑翠一樣。李白游晉飼曾題詩說:“晉飼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笨梢韵胍娝拿利。這道泉水,和“魚沼泉”、“善利泉”,匯成普水南北兩渠。除了供應居民食用,可以灌溉三萬畝農田,開動一百盤水磨。范仲淹游晉飼曾贊美說:“千家灌禾稻,滿目江南田。
從“難老泉”向前走幾步,有水潭叫“不系舟”。水潭四周用漢白玉低欄圍成船的樣子,因此得名。潭水冬溫夏涼,寒天水汽蒸騰,象云霧一樣。水面有浮萍,譚底有水草,都冬夏常青。長長的水草隨著流水波動,象風吹麥浪,蕩漾起伏。有人題詩說:“涓涓難老泉,分流晉祠側,中有長生萍,冬夏常一色!彼吨虚g是“中流砥柱”,也有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傳說:
幾百半前,這里南北兩渠的農民,由于地主、土豪的挑撥,經常為爭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厲害。后來官府設下毒計,說要“調解”糾紛,就在潭邊支一口滾沸的油鍋,鍋里放十枚銅錢,說:哪方有人能當眾從鍋里取出幾枚銅錢,以后就分幾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爭執。這時候,從北渠的人群里,走出了一個青年,他勇敢地伸手從油鍋里取出了七枚銅錢,于是北渠的農民就永遠得七分水量?墒悄乔嗄晔軤C傷過重,當場死去了!
青年姓張,是晉祠山邊花塔村人,人們稱他為張郎。北渠的群眾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尸骨埋在了“中流砥柱”下面。為了分水,在砥柱東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鑿了十孔圓洞,南三北七。在東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為南北兩渠的分水嶺,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
現在,不管南渠北渠,人民是一家。地成大塊,水也統一調度。一邊支應新建的熱電廠用水,一邊澆灌一千頃稻田。
一手是工,一手是農,晉水的無限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了。這里邊有更多的人用水力再創造的力量。
一九五六年初秋,我們一天經歷了三十個世紀,欣賞了晉詞那樣豐富的文物古跡。當我們出“對越坊”,沿“智伯渠”往回走的時候,回頭看參天古木掩映下的樓臺殿閣,看一抹果樹林株株都滿掛著累累的果實。右邊十里稻花,左邊煙囪入云,實在是興奮。
但是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
到現在五個年頭過去了,“永錫難老”,記憶還是新的。
1961年 11月 20 日
作者簡介
吳伯蕭(1906—1982)原名熙成,筆名山屋、山蓀,是中國當代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也稱吳伯簫。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吳伯蕭散文集》中。散文《南泥灣》、《一壇血》、《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我沒見過長城》等,作為范文收入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早》被編入小學語文教材,其數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這些作品以其真摯深厚的情感,樸實動人的描繪,嚴謹縝密的結構,清麗洗煉的語言,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喜愛。
標簽:難老泉
作者:友誼國旅官方網站 編輯:李國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