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的崛圍山之巔,建于唐代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原名崛圍教寺,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之一,唐宋兩代香火很盛。宋末毀于戰火,明洪武年間重建,是晉王宗室的重要禮佛之所,弘治年間(公元 1488年-1505年)改名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F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主殿,規模宏偉,并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均為明代遺物。寺內有霜紅龕,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多福寺于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1簡介
2基本信息
3多福寺景點
4歷史人物
5小貼士
6相關詩詞
簡介
多福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的崛圍山之巔,始建于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圍教寺,后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莊宗)父子曾到此禮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重建,后又多次重修,F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主殿,規模宏偉,并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均為明代遺物。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內有霜紅龕,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多福寺在山頂小峪之中,緩緩清流,過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響,極富古剎風趣。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崛圍山風景區。位于市區西北24公里處。山勢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競放,秋來紅葉滿山!搬葒t葉”是太原著名風景之一。
寺廟坐北朝南,處于松柏、山巒包圍之中。唐代寺內佛事鼎盛,宋代末年毀于兵亂,明洪武年間重建,后曾多次重修,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F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等均為明代遺物。
重修時,建筑布局保留了唐代特點。寺前東南山峰頂處,宋建七級舍利磚塔巍然聳立,登塔可俯瞰太原城全景。寺內山墻有明代立粉貼金彩繪的佛傳壁畫84幅,描寫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畫面生動、色彩艷麗,為明代寺觀壁畫中的精品。寺內的紅葉洞,在二進院藏經樓下,是思想家傅山先生讀書處。
基本信息
多 福 寺 (第六批國保)
時代:明至清
地址:太原市尖草坪區馬頭鄉莊頭村
多福寺景點
寺東南方有山巖,巖下即“珍珠坡”,原是僧人擔水和信士禮佛的巖石古道,F砌成340 多級石磴,是游人從山
下登坡游山的最佳路線。上坡攀登到山巖頂,有六角七層舍利風水寶塔,站在塔基上東望,晉陽大地盡收眼底;西眺,古松分列南北山坡,“南松北柏”是崛圍奇觀之一。松林中有傅山隱居的“七松庵”。
山崖腰間有凈土大佛寺 。據碑文記載 ,漢時土山崩裂,裂陷成洞,洞內土丘形似佛,高可10丈。傳為“山崩佛現”,乃“凈土之因緣”,因名。寺始建于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分前后兩院。前院主建筑大佛閣東西向,單坡二層重檐歇山頂樓閣,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建的,沒有勾欄,登閣可參觀大佛的全方位。入閣進洞,洞深25米,寬7米,前部石碑林立,后部是石胎泥塑大佛,高10余米,稱“土堂大佛”,也是八景之一。后院是四合院建筑,南北向,主殿塑三身佛,配殿是十八羅漢朝觀音,十大閻王朝地藏,有塑像30余尊,系明清作品。院內殘存三棵古柏,虬枝亂舞,長勢奇特,叫怪柏”、“神柏”。也是八景之一。
歷史人物
多福寺是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傅山,字青竹,后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陽曲人。六歲,啖黃精,不谷食,強之,乃飯。讀書過目成誦。
明季天下將亂,諸號為搢紳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憤之,乃堅苦持氣節,不少媕冘。提學袁繼咸為巡按張孫振所誣,孫振,閹黨也。山約同學曹良直等詣通政使,三上書訟之,巡撫吳甡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聞一下,甲申后,山改黃冠裝,衣朱衣,居土穴,以養母。
小貼士
交通:
多福寺地處崛圍山頂,登上崛圍山唯有呼延村一條大路.到達呼延村也只有835支(慢車),或者乘坐12路.821路到達柴村.乘坐私人面包車 一般情況1元/1人或者自駕,
相關詩詞
《宿多福寺》
作者:姚寬 朝代:宋
蕭寺虛庭夜氣嘉,微風入樹碧交加。露荷滴瀝珠無翳,月桂扶疏璧有瑕。欲采蘋花歸已晚,擬尋竹葉夢還賒。愁來剩有凄涼意,織女銀河又復斜。
標簽:多福寺
作者:友誼國旅官方網站 編輯:李國濤
|